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

[傳播學導論]期中報告:新聞品質下降

小方向:近代新聞製作過程的變異
    強勢媒體的出現
    傳播模式的改變
   新聞製作的環境改變(從迫害自強到百家爭鳴)

參考資料一:維基百科
      (新聞學)

新聞學是一種包含搜集、撰寫及報導新聞的學科。在廣義上,它亦包含了編輯和演示新聞專題的過程。新聞學在報業電視電台等各種傳播媒介上均起著重要的作用。多數的傳媒機構皆希望「先發制人」,爭先發佈資訊,而處於這種壓力下,傳媒機構通常會先對新聞進行編輯和校對,以使其內容符合該機構在準確性、素質和式樣等方面的標準。有很多傳媒機構均聲稱他們是政府機關和官員的監察者,由此監督政府對人民負責,並為這傳統感到自豪。但同時,批評者則對傳媒本身能否向大眾負責而提出質疑。

二十年代初,傳統新聞工作者都是受僱的畢業於相關學士學位的專業人士。可是到了九十年代,隨著新聞製作數碼化及網際網路的普及程度日益上升,傳統、專業的新聞文化正在受到挑戰。民間記者的概念應運而生,網路上的記者可以透過不同渠道來把自己製作的新聞發放,而不只限於透過專業的媒體渠道。

華盛頓郵報編輯Phil Graham形容以消息導向的新聞寫作是「歷史初稿」,因為每當重大歷史事件發生時,新聞工作者都把它們記錄下來,接著把該些專題報導在短時間內製成,而這與寫作歷史的初稿無異。

參考資料二:現代新聞編輯學(陳萬達著/揚智出版)

一、媒體與編輯

1新聞製程(簡):

記者採及訊息製作成準新聞→編輯刪減加工→媒體上的新聞

2編輯的工作內容(簡):

理稿(校正、重要性)→製作標題(比報、價值)→組版(美學)→看大樣→印刷

3聯合報系總管理處組織

總管理處

    -總經理辦公處

    -企劃發展處

    -編務協調處

    -業務規劃處

    -印務協調處

    -行政事務處

    -財務規劃處

    -人力資源處

    -關係企業處

    -公共服務處

    -大陸事務處

    -員工診療所

問題:失去繁冗的系統組織,是否可減少官商勾結、制度化等缺陷?

   (是。但失去團體作業,同時也強化了個人主觀性。)

二、平面報紙

三、平面雜誌與書籍

四、立體廣播、電視、網路

五、結論(筆者下的結論偏正面、但我持/立論點、是否定的態度)

大哉問:知識爆炸,一個人真的需要承擔這麼多訊息嗎?

    "新聞"中有多少資訊是必要?多少是非必要?

暫時,以上。

沒有留言: